1.1k1 分钟

# 推动 “高质量发展” 的必要性有哪些? 第一,推动高质量发展使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二,推动高质量发展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选择。 第三,推动高质量发展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内在要求。经济发展规律表明,经济发展中量的积累到达一定阶段必须及时转向质的提升。一个国家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只有实现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益型,推动高质量发展,才能顺利完成工业化、实现现代化。 # 怎么做才能实现 “高质量发展”? 第一,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更加重视激活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活力,更加重视催生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1k1 分钟

# 如何构建 “新发展格局”? 第一,救助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点,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在我国发展现阶段,畅通经济循环最主要的任务使供给侧有效畅通,有效供给能力可以穿透循环堵点、消除瓶颈制约,可以创造就业和提供收入,从而形成需求能力。 第二,大力推动科技创新,打造经济发展新动能。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使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随着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支撑发展的要素条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必须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增长。 第三,发挥全面深化改革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关键作用,要围绕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深化改革,完善党对科技工作领导的体制机制,要围绕畅通经济循环深化改革,在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加强产
6141 分钟

# 实体经济 # 实体经济有多重要?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生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 # 如何发展实体经济? 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资源要素向实体经济集聚、政策措施向实体经济倾斜、工作力量向实体经济加强,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发展环境和社会氛围。 必须不断推进工业现代化,强化实体经济吸引力和竞争力。 加大重要领域改革力度,推动实现经济发展数量和规模扩张向质量和效益提升转变。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性质
6681 分钟

# 开放发展的必要性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 我们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实行积极主动的开放政策,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新格局,为我国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开拓了广阔发展空间。 中国扩大开放的举措,是根据中国改革发展客观需求做出的自我选择,这有利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利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发展。 # 开放发展的要求 坚持开放发展,就要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
1.1k1 分钟

# 新发展阶段 # 角度一 新发展阶段面临怎样的发展环境? 第一,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 第二,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发展构成威胁,我国发展会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 第三,时与势在我们一边,这是我们的定力和底气所在,也是我们的决心和信心所在,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外部冲击只能倒逼我们加快改革创新步伐。 # 角度二 如何看待新
1.2k1 分钟

# 认识论的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关系原理 在实践中人们必须遵循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真理。 在实践中人们都是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创造和实现价值的。 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其次,价值的形成必须以坚持真理为前提,真理是必然有价值的。 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 # 社会历史趋向和主题能动选择的关系原理 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和必然性。 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的能动性和选择性。 社会历史的客观性和必然性规定了人的活动要受规律性的制约,但与此同时,又不能否定人作为历史
6801 分钟

# 认识的影响因素(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原理) 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在认识活动中有指导作用、解释作用、预见作用等。 非理性因素指认识主题的情感和意志具有不自觉、非逻辑性等特点的联想、想象、顿悟、灵感等认识形式,它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有激活作用、驱动作用和控制作用。 # 认识的两大规律 —— 反复性和无限性 #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是指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感性⇒理性⇒实践 为什么人们认识一个事物要经过多次反复? 客观原因事物的各个方面和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 主观原因人的认识能力
1.1k1 分钟

#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 概念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方面的认识。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第一,对象不同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外部联系的反映,而理性认识是对事物内部联系的反映。 第二,形式不同 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而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第三,特点不同 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而理性认识的特点是间接性和
6031 分钟

# 矛盾的不平衡发展原理 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次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起次要作用的矛盾。 在每一对矛盾中既有矛盾的主要方面也有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来的决定的。 #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产生的。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一个人的认识不外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部分。就知识的本源来说,任何知识都不能离开直接经验。从根本上说,实践是认识的源头活水。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人类的科学发现和技术
7681 分钟

#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简单来说可以表述为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其特点。具体表现为三种情形: 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 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作用。 #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同一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普遍性:共性 特殊性: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